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我院学生紧密结合宁波市团市委相关暑期实践的要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本次实践的目的地是安徽省泾县云岭镇新兴村,该村地处皖南,四面群山环绕,交通不便,整个村绝大多数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主要经济作物因为水源的关系产量不高,整个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500元。新兴村所在地云岭镇曾是由红军改编而来的新四军的军部所在地,这里距皖南事变发生地茂林镇也只有咫尺之遥。革命先烈的鲜血,曾把这里的青山绿水染红,但老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
我院此次派出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当地进行社会调查,支农支教、帮困扶贫等一系列活动目的就在于实地考察体验老区人民的生活状态,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
社会调查篇
带着投身实践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共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态度,我院学生在短短8天的实践中,通过新兴村党委的介绍,对当地村民的走访和调查,深入地对新兴村的自然环境、农民经济收支情况、教育投资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调查问卷,同学们了解到新兴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正如一位村民所说的,即便是村子里有金子也运不出去;人民生活水平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纯收入连买一台彩电都不够;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在调查中队员们发现,绝大部分村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还存在一定比例的文盲,村民们每年要在子女教育上支出近一半的收入,很多孩子读到初中毕业家里就再也负担不起了。
经过这次调查,让队员们对新兴村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今后几天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支教篇
到新兴村后,经过短暂的休整,队员们便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走访了当地的农户,动员有孩子的村民把孩子送到村委会进行集中支教。根据每个队员特长安排了宁波介绍、社交礼仪、演讲口才、计算机基础、舞蹈等一系列课程,课堂上,“老师”们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知识讲得通俗易懂,便于学生们接受。同时,他们在课堂上穿插了猜谜语、趣味问答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师生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队员们每天还腾出固定时间帮孩子们解答暑假作业上的难题,得到了孩子们及其家长的一致好评。几天支教下来,队员们与孩子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帮困扶贫篇
队员在支教过程中还抽时间走访了当地几户五保户和特困学生家庭。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踏着崎岖的山路,东奔西走发放慰问品,用真情给这个炎热的夏日带来了一丝清凉。
当地的五保户都是生活长期得不到照顾的孤寡老人,平日深居简出基本不和外界接触,其中有一位老人在队员们去看望她的前几天就因为摔倒没人扶在地板上躺了三天,老人含着泪告诉队员们,“就是死在家里也没人知道”,看着队员们忙里忙外地打扫卫生、洗刷碗筷、修理电路,老人又一次忍不住说“还是共产党好啊!”。得知老人膝下无子无女,队员们抢着要做老人的孙子、孙女,乐得老人笑得合不拢嘴。离别的时候老人还拉着队员们的手不停地感谢,邀请队员们今后再来看她。
走访特困学生家庭也是帮困的一个主要项目,队员们要走访的特困学生家庭分布很散,一户跟另一户可能间隔着两座大山。光是爬山就要花不少时间,再加上烈日当头,酷暑难挡更增加了体力的消耗,但是队员们没有半途而退,天气热,喝口水,走累了,唱支歌,青山绿水间不时传来队员们欢快而有力的歌声。
和很多面临辍学的孩子一样,特困生的家庭相当贫寒,一间泥瓦房、一张竹床、一个柜子、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可能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家当,除了勉强维持日常的开支,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帮孩子交学费;居住在深山又给外出求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从家里到镇上的学校走路需要一个多小时,天气好还好,一遇到刮风下雨,山路泥泞而且危险,时间就难以计算了。正是这样,很多家庭都放弃了让孩子继续上学。
当队员们把助学金和学习用品送到孩子们手中的时候,孩子们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在家长们不停的感谢声中队员们更明白了老区人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短短的8天社会实践很快就结束了,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给予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我院通过此次赴老区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入感受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服务新农村健设,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